播放我的地理世界,mc地理

tamoadmin 游戏角色 2024-07-08 0
  1. 我的地理不行我想在百度上看有关英吉利海峡
  2. 什么叫对跖点,和对峙点一样吗(地理上的)
  3. 谁能告诉我地理的植被分布规律?
  4. 我爱地理2 刘轶馗
  5. 我想知道一些比较有趣的地理地貌,并且说明这些地貌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就全球来看,世界共有如下主要气候:

(一)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带、瓦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带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播放我的地理世界,mc地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内,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因此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

2.热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由于东风(信风)带来湿热的海洋气团,所以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还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变化。

3.热带干湿季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间。这里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时,位于信风带下,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是为干季。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赤道辐合带移来,有潮湿的辐合上升气流,是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中蒸散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变率很大。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18℃以上,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气温最高,是为热季。

4.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这里热带季风发达,一年中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而当赤道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又有大量的热带气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较差在3~10℃左右,春秋极短。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纬度15°~25°间。因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不同,可分为热带干旱气候(5a)、热带(西岸)多雾干旱气候(5b)和热带半干旱气候(5c)三个亚型。5a,5c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有极端最高气温。5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极少。5c位于5a的外缘,大半年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干燥少雨,在太阳高度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移来,有对流雨,因此出现一短暂的雨季。5b位于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洋流经过,终年受海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多雾而少雨,降水量极小,但气温较凉,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

(二)中纬度气候

这里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该地带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的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使得本带气候更加错综复杂。本带共分8个气候型。

6.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干旱6a与半干旱6b两亚型。

6a副热带干旱气候具有少云、少雨、日照强和夏季气温特高等特征。但凉季气温比5a型低,气温年较差较5a型大,达20℃以上。凉季有少量气旋雨,土壤蓄水量略大于5a型。6b副热带半干旱气候位于6a区外缘。夏季气温比6a型低,冬季降水量比6a型稍多。

7.副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这里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季节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夏热湿、冬温干,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左右,气温年较差约在15~25℃左右。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8.副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约为南北纬20°~35°。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夏季受海洋高压西缘流来的潮湿海洋气团的控制。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降水的季节分配比季风区均匀。

9.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大陆西岸30°~40°之间的地带。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因夏温不同,分为两个亚型。9a凉夏型,贴近冷洋流海岸,夏季凉爽多雾,少雨,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9b暖夏型,离海岸较远,夏季干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稍大。

10.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约40°~60°的地带。这里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气温年较差小,约在6~14℃左右。全年湿润有雨,冬季较多。年降水量750~1000mm左右,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

11.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约35°~55°的地带。这里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小时内可下降10余摄氏度甚至20余摄氏度。

12.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北美100°W以东的温带的地区。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而寒冷,有少量气旋性降水。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侵入,降水量较多,但不像季风区那样高度集中。这里季节鲜明,天气变化剧烈。

13.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中心部分。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或受山地屏障,受不到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都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因此气候干燥,夏热冬寒,气温年较差很大。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温带干旱气候(13a)和温带半干旱气候(13b)两个亚型。

三)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冰洋锋上有气旋活动。这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为负值,所以气温低,无真正的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少,降水量小,但蒸发弱,年可能蒸散量小于52.5cm。本带可分为三个气候型。

14.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间。冬季长,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为冬季。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小,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冬温极低。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7个月的积雪覆盖,积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土壤冻结现象严重。由于暖季温度适中,又有一定降水量,适宜针叶林生长。

15.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于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40℃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间气温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锋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内陆地区尚不足200 mm,大都为干雪,暖季为雨或湿雪。由于风速大,常形成雪雾,能见度不佳,地面积雪面积不大。自然植被只有苔藓、地衣及小灌木等,构成了苔原景观。

16.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极夜现象。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皆为干雪,不会融化,长期累积形成很厚的冰原。长年大风,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四)高地气候

在高地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诸要素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为了区分因高度影响和因纬度等因素影响的气候,也因为高山气候仅限于局部范围,所以高地气候单列为一大类而没有包括在低地分类系统内。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征如下

(1)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差而异在低纬山地,山麓为赤道或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依次发生。这种变化类似于低地随纬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气候垂直带的分异就减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也就较小。

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都具有季风气候特色。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垂直差异的决定因素 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这种地区的干燥度都是山麓大,随着海拔的增高,干燥度逐渐减小。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带、山谷冷湖即为一例。山地气候确有“十里不同天”之变。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我的地理不行我想在百度上看有关英吉利海峡

白天 06:00→18:00

07:02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1

07:03 庚子国变2

07:46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2

07:49 周村寻古(付费)2

08:26 徽州5

08:53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3

08:57 乞力马扎罗山的大象

09:46 科学新发现:谁杀了阿兹特克人

10:33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4

10:37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14

11:08 我和我的祖国9:跟我学

11:38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5

11:41 演化足迹:路上行鲸

12:53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6

12:56 庚子国变2

13:42 周村寻古(付费)2

14:17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7

14:20 乞力马扎罗山的大象

15:09 世界地理频道垫播节目(一)9

15:10 滇西逸事(付费)2

15:39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8

15:41 科学新发现:谁杀了阿兹特克人

16:32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14

17:00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9

17:02 我和我的祖国9:跟我学

17:36 DNA之谜:寻找亚当18:26 徽州6

18:56 剧变沧桑(付费)1

19:24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11

19:27 滇西逸事(付费)3

20:00 米格走廊空战

20:47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12

20:52 眼镜王蛇的秘密

21:43 爆破达人:挑战火箭发射塔

22:30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13

22:37 金缕玉衣2

23:23 文军西征(付费)1

23:51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14

00:30 周村寻古(付费)2

01:06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15

01:09 剧变沧桑(付费)1

01:37 世界地理频道字幕板(一)16

什么叫对跖点,和对峙点一样吗(地理上的)

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英语:English Channel,法文:la Manche,布列塔尼语:Mor Breizh,威尔士语:M?r Udd),是分隔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法国、并连接大西洋与北海的海峡。海峡长560公里(350英里),宽240公里(150英里),最狭窄处又称多佛尔海峡,仅宽34公里(21英里)。英国的多佛尔与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

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 英吉利海峡(英文:English Channel,布列塔尼语:Mor Breizh,威尔士语:M?r Udd,法英吉利海峡文:La Manche)又称拉芒什海峡,是隔离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峡(西经1度零分,北纬50度20分)。其最狭窄的水域为多佛尔海峡,多佛尔隔海与法国加莱相望。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大西洋的狭长海湾,分隔英格兰南部海岸和法国北部海岸。法语名(意为「袖子」)指其形状,自西向东渐窄,最宽处约180公里(112哩),最狭处34公里(21哩,位于英国多佛〔Dover〕和法国加莱〔Calais〕之间)。英吉利海峡东端有多佛海峡接北海。面积约75,000平方公里(29,000平方哩),在欧洲大陆棚的浅海中最小,平均深度由120公尺(400呎)向东递减至45公尺(150呎)。对历史上由欧洲入侵英国的人来说,英吉利海峡是通道也是障碍,这使之成为早期、详尽的水道测量中的重要地区,其海底是全世界探勘最频繁的海床。近岸边的海底陡降十分厉害,西部通常平坦,东部起伏。约4,000万年前形成的英吉利海峡在科学上有显著特色,尤其是关于强大潮汐的影响。

在英国和法国之间,“拉芒什海峡”属于“英吉利海峡”的一部分。长560km,平均宽为180km。西通英吉利海峡大西洋,东北经多佛尔海峡连通北海,是国际航运要道。潮汐落差较大,有丰富的潮汐动力***,也是重要的渔场。 亦称拉芒什海峡(法语La Manche,意为海峡),和其东北的多佛尔海峡(法语称加来海峡)都位于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之间。东北与北海相通,西南与大西洋相连。面积8.99万平方公里,呈东北(狭窄)——西南(宽阔)走向,形如喇叭。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总长约600公里,大体上以法国的塞纳河口到英国南岸的朴次茅斯为界。前者东窄西宽,平均宽约180公里,最宽处达220公里;后者最窄处为英国多佛尔到法国加来以西的灰鼻岬,仅33公里,英吉利海峡平均深度为60米,最深处172米,多佛尔海峡的平均深度为30米,最浅处仅24米。 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西南最宽达240公里;东北最窄处直线距离英吉利海峡33.8公里,即从英国的多佛尔到达法国的加来,多佛尔到加来这部分海峡是英国海峡协会认可的横渡区域。多佛尔到加来的距离虽然不到渤海海峡的1/3,然而,其难度并不是单纯以距离衡量的。英吉利海峡的平均水温为13.6摄氏度。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世界上海洋运输最繁忙的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国际航运量很大,目前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20万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峡之冠。历史上由于它对西、北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两个海峡的水道称为“银色的航道”。

[编辑本段]历史

英吉利海峡是不列颠岛天然的防御关键,它允许欧陆国家介入国内一些事务,同时又不让来自欧陆的冲突对其产生足够的威胁。历史上著名的威胁有在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拿破仑战争,二战期间的纳粹等。 英吉利海峡也是为数众多的入侵行动或意图入侵的重要场景。包括了罗马入侵不列颠,1066年诺曼人入侵,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1944年诺曼底登陆等。发生在海峡上的重要海战则有1652年古德温暗沙战争,1653年波特兰战争,1692年 Battle of La Hougue 。 在大部分和平时期,海峡则扮演着连接大众文化以及政治的枢纽,尤其在1135-1217年安加望帝国统治时期特别明显,近千年来,海峡也提供了凯尔特地区上及语言上的连接。

[编辑本段]形成

英吉利海峡(包括多佛尔海峡)实际上是分割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的狭窄浅海,也是欧洲最小的一个陆架浅海。原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相连,海峡是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中发生断裂下沉,被海水淹没而成。时至今日海峡地区仍在缓慢沉降。海峡两岸平直陡峭,多岛屿。海底多是河流带来的砂砾沉积物和岸壁崩落的碎石。有些地段是***的白垩纪和更晚年代的致密岩层。多佛尔海峡两侧海岸都由白垩系岩层组成,岸壁陡峭,极其险峻。两岸岩石受海水冲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后退。据统计,海峡宽度每100年约增加1米。

[编辑本段]地质

沉积物,主要是砂砾和陡崖崩落的石块,有些地段是***的白垩纪和更晚年代的致密岩层。多佛尔海峡两侧海岸都由白垩系岩层组成,岸壁陡峭,极其险峻。两岸岩石受海水冲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后退。据统计,海峡宽度每100年约增加1米。

[编辑本段]气候

海峡区气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常年温湿多雨雾,日照甚少。1月气温最低,平均约为4~6°C;7月最高,约17°C。在多佛尔海峡的法国海岸一侧,全年有200多个雨日,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在英国海岸一侧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海峡地区多雾,经常灰雾茫茫,又加白浪滔滔,严重影响舰船的航法国飞行员Edmond Salis飞越英吉利海峡行。 该海峡地处西风带,又是大西洋与北海进行水交换的主要通道。主要的海流为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该支流使大西洋海水,自西南通过海峡区流入北海;而东北风,会引起西南向流,使部分北海水流入海峡内。温、盐特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冬末(2月)表层盐度最高而水温低,海峡西侧为35.3,9~10°C;东侧为35.0,6~6.5°C。夏季(8月),表层盐度约降低0.1~0.3,而水温却升至15~17°C。在西经2┦以东海区,由于强潮混合作用,温、盐垂直分布终年均匀;而在西经3┦以西区域,有明显的强跃层存在,使这里夏季底层水温不超过10~11°C。某些年份夏季的大风作用,可导致跃层消失。

[编辑本段]***

***丰富,蕴藏有石油、天然气,盛产青鱼、鲱鱼、鳕鱼和比目鱼等。海洋潮能约有8000万千瓦,约占世界海洋潮能(10~30亿千瓦)的3~8%,是世界海洋潮汐动力***最丰富的地区。1966年,法国在朗斯河口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总容量为24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44亿度。 潮差较大,有丰富的潮汐动力***,潮汐以半日潮为主,但浅水分潮(主要是四分之一日潮)亦较显著。潮波具有前进波特性;以开尔文波的形式从大西洋向海峡推进。由于地球自转效应和地形的影响,海峡南侧(法国西北岸)的潮差大于北侧(英国南岸),前者一般为5~6米,后者仅2~3米,其中法国沿岸的圣马洛湾和索姆河口,以潮差大而著称。大潮时潮差约为9~12米,最大潮差可达13.5米。在奥尔德尼水道,大潮时的涨潮流速达5.0米/秒。

[编辑本段]相关城市

法国的加来市

加来市位于法兰西共和国最北端,南距首都巴黎270公里,西与英国多佛尔市隔海相望。加来是连接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中转枢纽,也是欧洲大陆通往北海的重要门户。加来是法国加来省第一大城,下辖4个区、12个镇、居民7 6万人、面积3350公顷。

英国的多佛尔市

多佛尔地区位于英格兰东南部,靠近欧洲大陆。这个地区占地121平方英里,主要包括3个镇:多佛尔、迪尔和三维治,人口1073万。多佛尔镇曾被称作“不列颠之门”,在罗马入侵前是不列颠的战略要地。除了港口和货运,当地的主要产业是旅游业、包装业和化学仪表业。多佛尔镇有许多名胜,如古城堡、圣玛丽教堂、圣爱德蒙德礼拜堂等,都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

[编辑本段]两岸交流

20世纪由於深水***的发展、海洋***耗尽及海峡中往来频繁的油轮和渡轮的污染,海峡中的传统渔业已衰落。朴次茅斯和朴里茅斯是衰败中的军港,南安普敦和哈佛港则逐渐失去越洋旅客,而增加大量的货柜船和炼油容量。英法两国皆使用海峡的水来冷却核能发电站。海峡两岸许多港口有定期渡轮(尤其是气垫船)往来。几世纪以来英法两国之间的通行只靠船只。1802年一位法国工程师首先提议在多佛海峡建造英吉利海底隧道,他察觉到海峡白垩岩海底所具有的可能性。拿破仑曾对这个构想表示兴趣,但战争再起使问题延搁,19世纪期间还一再被提出来。1880年代早期有几家私人公司著手在英格兰肯特的福克斯顿(Folkestone)与法国汕格提(Santerre)之间挖掘一条铁路隧道。英国这边已挖好一段长1,828公尺(6,000呎)的导向隧道,但一家报纸宣染这条隧道对英国安全可能带来的威胁,使***取消该计画(英吉利海峡可确保英国安全,免受以欧洲大陆为基地的任何陆路进袭)。 1960年代中期英法两国***再次同意建造一条穿越海峡下方白垩层的铁路隧道,到70年代中期,约2公里(1.5哩)的初步挖掘在海峡两边均已完成,但英国***以花费过大而取消该公共融资的计画。1987年海底隧道(ChannelTunnel)的计画恢复并开始建造。这次计画由英法两国公司共同进行私人融资(出售股票并向数家国际银行贷款)。1994年完工后的双线铁路隧道连接英国福克斯顿和法国加莱,而***用高速火车使伦敦和巴黎间露天交通的时间缩短一半。 1994年5月6日,是英国与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关系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1.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用近七年之久的辛勤劳动,终于把自拿破仑·波拿巴以来将近二百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滔滔沧海变通途,一条海底隧道把孤悬在大西洋中的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紧密地连接起来,为欧洲交通史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编辑本段]隧道

欧洲隧道是指横贯英法之间多佛海峡的海底铁路隧道,又称海峡隧道。它西起英国的福克斯通,东到法国的加来,全长50公里,水下长度38公里,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这项工程由三条隧道和两个终点站组成。三条隧道由北向南平行排列,南北两隧道相距30米,是单线单向的铁路隧道,隧道直径为7.6米;中间隧道为***隧道,用于上述两隧道的维修和救援工作,直径为4.8米。在***隧道的1/3和2/3处,分别为两运营隧道修建了横向联接隧道。当铁路出现故障时,可把在一侧隧道内运行的列车转入另一隧道继续运行,而不中断整个隧道的运营业务。在***隧道线上,每隔375米,都有通道与两主隧道相连,以便维修人员工作和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人员。 隧道启用后,把伦敦至巴黎的陆上旅行时间缩短了一半,3小时即可到达。从伦敦飞到巴黎,航程一般需要3小时左右。而事先还要订票,经隧道乘火车,时间一样,却省去不少麻烦。据英国铁路当局估算,每年通过隧道的旅客人数可达1800万人,货运可达800万吨。 欧洲隧道于1987年12月1日正式开工,造价150亿美元,原***1993年通车,后延迟一年。修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国际银行贷款和出售股票,由英法财团承建。欧洲隧道使用的客货列车,均由2台机车牵引,每台机车功率为7600马力,平均最高时速为140公里。 在1994年5月6日欧洲隧道的通车典礼上,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隧道两端——法国的加来和英国的福克斯通共同主持了盛大的通车剪彩仪式。两国元首在剪彩典礼上发表了讲话。密特朗英吉利海峡隧道说,两个多世纪的理想实现了,他本人和法国人民都为这一工程的实现而感到高兴。这一工程将促进欧洲统一建设,英法两国之间所做的事不会使欧洲其他地方感到无动于衷。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说,这是第一次英法两国元首不是乘船,也不是乘飞机来会面的。她希望海底隧道能增加两国人民间的相互吸引力,希望两国继续进行共同的事业。 隧道的开通填补了欧洲铁路网中短缺的一环,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英、法、比利时三国铁路部门联营的‘欧洲之星’(Eurostar)列车车速达300km/h;平均旅行时间,在伦敦与巴黎之间为3个小时,在伦敦和布鲁塞尔之间为3小时10分。如果把从市区到机场的时间算在内,乘飞机还不如乘‘欧洲之星’快。欧洲隧道还专门设计了一种运送公路车辆的区间列车,称‘乐谢拖’(‘LeShuttle’)。各种大小汽车都可以全天候地通过英吉利海峡,从而使欧洲公路网也连成了一体。人们称誉这项工程,‘一梦200年海峡变通途。’

谁能告诉我地理的植被分布规律?

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

和对峙点不一样。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例如,北纬40°,东经120°的对跖点是南纬40°,西经60°。 

对跖点的特点: 

1、对跖点的地方时相差12小时。 

2、对跖点的季节相反。 

3、对跖点距离20000千米。

球面上任一点与球心的连线会交球面于另一点,亦即位于球体直径两端的点,这两点互称为对跖点。也就是说,从地球上的某一地点向地心出发,穿过地心后所抵达的另一端,就是该地点的对跖点。因此,对跖点也可称为地球的相对极。

扩展资料:

找对跖点的方式有很多种,通常是由经纬度来推算(经度减180度,纬度南北互换),而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一张世界地图上下逆转180度后,放在另一张相同比例的世界地图上,彼此重叠的两个点就是对跖点。

因为地球表面有超过百分之七十是海洋,所以在世界上很少有两个城市刚好为相对应的对跖点。

特点:

①关于地心对称,比如上海的对趾点,靠近布伊诺斯艾利斯。

②两者位于不同的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上。时差12小时,这里***,那边正午;季节恰好相反,这里炎夏,那里寒冬。

③两点之间距离两万公里,等于地球半圆周长。

④两点纬度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和为180,东西经相对。

⑤两点总是孤立的屹立在两边,一个在东岸,一个在西岸。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对跖点

我爱地理2 刘轶馗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表5-6),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表5-6 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世界各地的山地植被垂直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可从下面两个表格中反映出来。

从表中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结构(称为垂直带谱)具有下面一些规律:

1)各处植被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植被带变化而有所不同。垂直带中的基带也就是当地的典型植被带,受大气候带的制约。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并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变化。

2)植被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以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代表的植被类型。

3)植被的垂直地带更替情况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情况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各森林地带的植被垂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类似湿润气候条件下植被带的南北方向变化。但仔细审视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差异颇大。有些植被带是水平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见于一些山地。例如夏绿阔叶林带在典型亚热带以南基本退出各垂直带,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带只限于热带以北的山地,山地苔原带局限在寒温性针叶林(泰加林)带山地。相反,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等),则是水平地带中所没有的。

②干旱气候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当地的草原或荒漠类型向上过渡为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出现相应的高山植被。因此山地的各植被垂直带谱就不象“竖起来的水平植被带”(见表5-7)。

③即使某些水平地带植被与垂直地带植被的外貌和大气候条件等特点,具有类似之处,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结构特征、生态条件、以及历史发生等方面差异很大。例如寒温带的泰加林与亚热带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就有明显不同,它们的生态条件也不一样。

表5-7 亚洲干旱气候地区植被垂直带谱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据托尔马乔夫(1948)意见,最少分为6种类型。①高山和亚高山草甸,从阿尔卑斯山到我国华北的山地均有分布。②山地苔原见于北方针叶林带。③高山草原和④高山荒漠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帕米尔等。⑤山地旱生植被在地中海沿岸到阿富汗一带很普遍。⑥帕拉摩(Paramo)见于南美和非洲潮湿热带的高山寒冷植被(高大草本群落)。

5)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森林带上限高度也有近似规律。但干旱气候地区的森林带则随干旱程度加剧而升高。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并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6)当高大山脉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变化很快,这使植被垂直带谱也发生显著的差异。中纬和高纬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的山地阴坡和阳坡,各具不同的生态条件,植被常常迥然有异。再加上山区小地形小气候的分化,因而使植被垂直带更为复杂。

最后应当指出,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带混为一谈。

总之,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变化。开发利用山地自然***时,植被的类型特征和垂直变化规律是必须注意的事项。

三、中国的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用的是***制,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并设有***级和亚级。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如在针叶林中,可以划分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和热性针叶林。在阔叶林中,可划分出夏绿阔叶林、常绿夏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和红树林等。全国共划分出29个植被型。从群系一级分析,则又反映出类型的极其多样性。如在寒温性针叶林中,划分出了40余个群系,又如在常绿阔叶林中,约划分出30个群系,在草原中,划分出近30个群系。全国共划分出了560余个群系。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气温的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显著,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在我国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植被的水平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等等。

除上述植被的纬向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例如,大致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和从东南到西北,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

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植被的经向差异远不如北方的显著,但在同一植被类型范围内,仍有所不同。在东部亚热带,降水较多(1000—1800mm),旱季不明显,具有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西部亚热带(云南高原)降水较少(800—1000mm),干湿季分明,具有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热带的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为主,局部湿润生境有湿润雨林;热带西部(云南南部)则为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与季雨林。

我国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大气候的空间分异关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气候指标体系用于此种研究。如前文谈及的吉良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Σ(5—ti)、ti为低于5℃的月平均温度)、以及修订的湿度指数(HI=P/WI,P为年降水量)、被用来探索我国东北各地带性植被的气候边界值(徐文铎,1986)。北方针叶林带南界与吉良确认的WI=45数据基本一致,但同样温度条件下湿度指标变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现象十分显著(表5-8)。

表5-8 东北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水热指标

(据徐文铎,1986,有删减)

东北地区湿润气候条件下(HI>7.5mm/℃·月)出现各种地带性森林植被。半湿润气候条件下(HI为7.5—5.5之间),地带性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半干旱气候条件下(HI为5.5—3.5之间),地带性植被为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暖温带的本氏针茅草原要求较高的WI值。

对山地垂直带水热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带性植被的热量指标与水平地带基本一致,如森林界线(树木线)的WI为15℃·月,山地苔原出现处低于此值。草原区内山地出现森林植被的条件是HI>7.5mm/℃·月,与水平地带性变化界线相同。山地WI的计算按每升高1000m,降温0.55℃计,对HI值则需先推算出P值,P=P0+0.28(h—h0),式中P0为已知海拔高度h0的降水量,h为所求算地点的海拔高度。

对我国内蒙古植被地带分异研究(内蒙古植被,1985)曾使用湿润度

为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寒温型亮针叶林带I值为0.95—1.25,温型夏绿阔叶林带为0.62—1.04,中温型草原带为0.11—0.88,暖温型草原带为0.20—0.50,暖温性荒漠带为0.01—0.16(其中极端荒漠为0.01—0.02),规律性显著。

张新时等(1993)引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指标并加以修正,分别为①生物温度BT=Σt/365或BT=ΣT/12,式中t为<30℃与>0℃的日均温,T为同样范围内的月均温;②可能蒸散率PER=PET/P,式中PET为年可能蒸散量(mm),其值据实验测定为BT×58.93,P为年降水量mm,所以PER=BT×58.93/P。照此计算结果见表5-9。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标体系。但这些都近似地反映植被分布与大气候条件的关系,具体的(大比例尺的)分布还受小气候、地形、地下水位、土壤质地和基岩性质等环境条件变化影响。

我想知道一些比较有趣的地理地貌,并且说明这些地貌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为什么八大行星只有地球有生命?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体积质量适中,昼夜更替的周期长短适宜,温度适宜,有大量液态水存在,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是地球产生生物的条件。其实其他行星也有大气,金星的大气比地球还浓厚,但是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保温作用太强使得金星的温度太高。火星也有大气太稀薄。唯有地球大气组成最适合,地球大气是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固体杂质组成,其中20%的氧气是生命所必须的。其实地球形成初期也没有多少氧气,也是二氧化碳为主,奇妙的是生物出现了,这要感谢水的存在,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氧气逐渐多起来,生物开始登陆,经历了几亿年才有了今天的景象。这个过程很奇妙也很漫长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所以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他们可不是为了金钱,为科学付出一生值得全世界尊重。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要爬到云层以上飞行,为什么呢?云是水汽对流的产物,只在对流层中存在,大约10000米的高空就进入平流层,没有空气对流适合飞行,在对流层中空气对流上下颠簸,经常有雷雨天气飞机易出事故。地球上的大气可分为五层各有不同这是第二章的内容。地球的大气不仅供我们呼吸还有保护我们的作用,大气吸收了紫外线否则生物将不会存在,彗星和小行星以及宇宙的物质进入大气层大部分会被烧毁,落下的只是小部分陨石,大气层也挡住了很多对人有害的宇宙射线。有了大气层地球的温度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总保持一个适当的温度。所以大气是地球的一个重要圈层。

大气层是运动的,有垂直运动也有水平运动,因为运动才有了风雨雷电各种天气和气候。 历史 上由于交通不便有些人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感觉自己家的气候就是天下的气候,不了解世界孤陋寡闻。我们国家更落后近20年出国热 旅游 热才开始,原来世界这么大,各个国家多有不同,才感觉到地理知识的重要。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怎么能知道他们的气候是什么样?学习地理之后就知道其实简单得很,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学好地理出门前就可以知道各个国家的事。

为什么有的地区全年都热,有的地区全年都冷,有的地区四季分明?这就是大气这一章要解决的问题。天气气候都和气温气压降水大气运动有关系,气温和太阳有关,也就是和纬度有关,气压和大气的垂直运动有关,降水和水汽的运动有关也就是和湿度温度有关,大气运动就是气压和风,这些问题明白了世界的气候就明白了。

世界真奇妙大气也同样奇妙,现在有了气象卫星天气预报就更准确了。 历史 上人们也观察天气也有一定的经验,但经验只适和当地不能通用。天气谚语: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其实北方秋雨少用不了十场雨就得穿棉了。十雾九晴,阴天很少有雾。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雾后暖,雪后寒。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月晕三更雨,日晕午时风。这些谚语多数有道理也有的没道理。在我国的诗词中描述天气的也不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垂直地带性的影响。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是写岭南无冬天。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都是描写大陆气候,夏季风很难到达,冬长夏短。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四川的天气,巴山为何多夜雨?春风为何不过玉门关?学了这一章就可解释。

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现在天上已有100多颗气象卫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利益,尤其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可以减少大量人员死亡和财产的损失,例如飓风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30多万人,我国台风死亡人数一次也有几万人,现在一年几次台风登陆一年死亡人数不过百人。世界台风最多的国家就是我国,一年发生20—30个台风四分之一登陆我国。比台风风力大的是龙卷风,美国是龙卷风最多的国家每年发生400—500次,最强的龙卷风可以把上百吨的油罐抛出几百米。 历史 上记载的天上下雨有鱼,有钱,有动物尸体都是龙卷带来的,有一年甘肃省一个村子天上掉下来一女子,人们以为是妖怪,其实是邻村的一个人被风卷来幸好没死,也是龙卷风干的。

世界气温最低的是南极洲零下90度,北半球气温最低的是俄罗斯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零下71度,也是年较差最大的地方差100度以上。世界最高气温出现在利比亚58度。降水最多的是夏威夷瓦爱莱尔山11684毫米。下雨天数最多的是智利年平均325天。打雷最多的是印尼的雷都茂物,322个雷日。最干旱的是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最长14年没下雨。世界风极南极洲大风天数310天。最大风浪好望角达伽马叫它风暴角。最强焚风落基山东坡七小时升高44度,使积雪大部分熔化。最大暴风雪1***9年英国大雪下了36小时积雪七米。最大冰雹美国厚三米,最重680克。世界真奇妙不学不知道。

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的恩赐,千百年来无偿的为我们服务,植物的光和作用净化我们的空气,江河湖泊提供我们清洁的水源,大地山川给予我们土地和矿产,太阳无私的提供光和热,我们不知道感恩,我们还无尽无休的破坏我们的环境。雾霾和高温都和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有关,更不用说每天的生物灭绝,人类何时能觉醒?何时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为什么这样短视呢?只顾我们自己不考虑子孙后代呢?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后果不堪设想,灾害天气增多,干旱面积增加,降雨量增加,粮食产量下降,海平面上升,沿海平原被淹没,人类怎么办?海水上升0.5米沿海农田,村镇,港口将被摧毁,相邻地区土壤盐碱化,沼泽化,海水倒灌,咸潮加大,沿海城市像天津,上海,广州将无淡水这可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可我们还在为了GDP大量消耗化石燃料,GDP将带给子孙后代什么呢?钱多了但是没有清洁的空气和水,也没有放心的食物,这能叫幸福吗?如果全民的素质都提高了,领导的素质也就高了,决策者也就不会只顾眼前了。看来学习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妨学学古人,古人重视天人合一,绝不竭泽而渔,他们要求不高,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尊重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看看古典诗词吧有多少是写大自然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太多了随手拈来。今天还有几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呢?包括我国的24节气多数和天气气候有关,这也是古人长期观察大自然的成果。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季节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气温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则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的现象。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十月八日寒露,天渐凉还不冷,十月23日霜降东北应该有一场雪,前后差不了一周时间。古人了不起,千万不能瞧不起古人。中国人的智慧几千年了世人瞩目,可是现代人却没有继承多少,全面向西看,是国人的悲哀。

地理不但是科学知识,也包含着大智慧,有深刻的哲理在其中。

可看***:《天地科学季》,《环球同此凉热》《活力星球》,《地球有难》,《飓风》,《龙卷风》等。

1、南极干谷

  南极洲的干谷地区荒芜一片,砾石满地。这里被认为是世界上和火星地貌最接近的地区。这片奇特的土地属于维多利亚地,就在麦克默多湾西侧。这里几乎没有降雪,而除了零星的几处高地之外,这里也是全南极洲唯一一处没有冰层覆盖的地区。总的来说这里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这里根本不属于这颗星球。不过,这里的谷底有一个永冻湖,冰层深达数米;在冰层下方则是盐分极高的地下水,其中生活着神秘的微生物,科学家们正在对这些生物进行研究。

2、露天矿地(西班牙)

这座力拓集团的露天矿地给人一种不真实的,几乎像是月球表面的感觉。这里的开发工作不但让附近的山峦河川改变,消失,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不得不移居他处。这条红色河流的河水现在已经呈现高度酸性,PH值仅有1.7-2.5,并富含重金属.

3斑点湖(加拿大)

夏日骄阳下,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斑点湖中水分剧烈蒸发,其中的矿物成分开始结晶,形成白色的环状结构。富含矿物的浅浅水池在阳光照射下呈现或蓝或绿的美丽色彩。

这个湖泊中的一些矿物含量是全世界湖泊中最高的,如硫酸镁和硫酸钠等,以及另外8种矿物和4种微量元素,包括银和钛。

印第安人常在这个湖中浸泡,据说能疗伤和缓解疼痛。甚至有民间故事说两个印第安部落会暂时停战,以便双方都到湖里浸泡疗伤。

4、云南石林(中国)

 石林是卡斯特地貌的绝佳案例。这些岩石是石灰岩,是由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的。从明朝开始人们便称其为“世界第一奇迹”。

5、理查特构造(毛里塔尼亚)

这个奇特的地貌名叫“理查特构造”,位于非洲国家毛里塔尼亚,撒哈拉沙漠一隅。它规模巨大,其直径约为50公里,从太空也能看的一清二楚。一开始人们以为这是一颗陨石撞击的结果,但是现在地质学家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盾状隆起后长期自然侵蚀的结果,不过其真正的成因目前仍需进一步考察。

6、月亮谷(巴西)

月亮谷是巴西塞拉多地区森林中由流水侵蚀形成的天然泳池。这里的岩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层之一。

7、冰洞(奥地利)

冰洞和一般的洞穴很不一样。一旦进入其中,你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似乎感觉自己并非站在地球上。

世界上有很多冰洞,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当属奥地利的埃森维特冰洞(Eisriesenwelt Ice C***es)。它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附近山中,延伸超过40公里。尽管该冰洞现在仅有一部分对游人开放,但是进去一游已经足以让你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8、乌尤尼盐沼(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奇特的景致之一了。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白色,那是盐的海洋,盐的沙漠。这里有火山,还有间歇泉,仿佛置身世外,一切显得不真实。

 

9、血池温泉(日本)

血池温泉是日本别府著名的9大自然温泉之一。不过看起来这个温泉池更适合用来观赏而不是用来泡澡。原因很明显,在日语中它的名字的意思就是“地狱”,它的水泛着血红色,这是因为其水中富含铁元素。